北大街的胡同

2023-02-23 09:40:54  來源: 許昌日報  作者: 張海峰

我要分享:

摘要:

□張海峰

路、街、胡同,作為城市的要件,決定著城市的空間和格局。南北為路,東西為街,窄巷為胡同,它們把城市分成若干塊,塊塊間隔又相連,在寬窄、方向甚至風水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自己的秩序和生活方式、人倫關系。這里面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的巧合和從未間斷過的斗爭與忍讓。

舊許昌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城市,四關合圍起來其實沒有多大地方,開滿荷花、長滿菱角的護城河以內是內城,護城河以外是外城,再向外就是郊區和莊稼地了。以舊時城門走向為依據,自然有了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在被無數次改造后,這些名字并沒有消失,只是景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每一座高聳的大樓都是在一大片磚瓦房的廢墟上建造起來的,新形態替代了舊形態,那些在這座城市長大的人,對童年和少年時的一些景象也只是在偶爾回望中隱隱疼痛和慌張罷了。

城市要突破原有的約束,創造一些新的事物,必然會傷害到作為重要物質存在的老房子。胡同節節敗退。人們在拆除那些街巷、胡同和老房子的時候,不會想到那其實是在拆除時間和空間的邏輯關系和人際關系,從此鄰居如鳥雀散,各自安家,再也無法回到那些溫暖而貧寒的日子中去了,破房子連同舊生活一起變得脆弱不堪,風一吹就倒了。據1990年整理的《許昌市地名志》記載,當時的許昌老城區內稱為胡同的有17條,如今有些胡同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只留下空殼一樣的名字,成為無法被印證和懷念的假景,無法尋找,無人問津。

有人愿意拆遷改造,有人堅持要保持現有的生活狀態,維權、抗爭、談判。一些地方因改造無法推進被擱置起來,它們便作為城市舊時的標本被保存了下來,使得我們有機會打量里面的生活。

在這個春天,我充滿好奇心,想把市區北大街旁邊現存的胡同一一找出來,記錄一下它們狹窄而隱秘的生活。

這些胡同擠在北大街至安懷街以東、平定街以西的區域內。如果要尋找它們,需要騎著自行車從大街踅入狹窄曲折的小巷里,倘若不是這樣,你可能從它們身邊“嗖”地一聲掠過,而根本發現不了它們。因為你的生活與這些胡同毫不相干,這里也根本不會成為你行走的目的地,它們如同字典里的陌生字一樣,你不去翻看尋找,就永遠無法知道它們的存在。

在北大街仔細搜索,勉強可以找到寫著胡同名字的鋁制銘牌,從南向北,分別是姜胡同、小王胡同、大王胡同、汪公祠胡同、佟家胡同、靳家胡同。在以前的地方志中沒有姜胡同這個名字,有人認為應該是菅胡同的口誤,但現在銘牌上寫的是姜胡同。這幾條胡同差不多一個模樣,過道極窄,一個雨搭就可以占去頭頂半個天空,過不了大車,行人、自行車、兩輪電動車可以通過。地面不是很平整,車輪從窨井蓋上走過的時候,會發生“咯噔咯噔”的聲響,真害怕自己從車上掉下來摔在墻上。不管是木門還是鐵門,都已斑駁,紅漆脫落的地方露出灰暗的底色。這樣的路,白天還可以走一走,到了晚上黑影幢幢,大氣不敢出,也怪瘆人的。這些胡同,自西而東,都匯入南平定街。南平定街是條彎彎曲曲的巷子,兩邊有美容店、雜貨鋪和廁所,這樣的街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應該是再普通不過的了。

我的文學領路人劉向陽先生,就出生在大王胡同,他的童年是在這里度過的。但他在以后的很長時間里,都沒有回去過,不是因為工作太忙,而是心里有些怕。當他鼓起勇氣把大王胡同走完后,長長出了一口氣,好像總算完成了一項任務,了卻了一樁心事。他已經無法尋到自己出生的那間屋子了。小王胡同比大王胡同更窄,同樣也是鐵將軍把門的老院落老房子,同樣也是靜悄悄的,看不到幾個人影。

為什么一條叫大王胡同,一條叫小王胡同?確切的說法已無跡可循,但關于兩條胡同還真有一件值得聽的逸聞。據檔案記載,過去大王胡同和小王胡同住的都是王氏族人,均為清道光時期鴻儒王渠的后裔。到了清光緒年間,王渠后裔中有兄弟二人,哥哥居大王胡同,弟弟居小王胡同,一經商一讀書,二人雖志趣不同、性情各異,但相處融洽和睦?!按笸醪灰蜇敶蠖雇?,小王不因窮困而氣餒”,許州知州潤芳聞聽此事,甚喜,在兩塊匾額上揮筆寫下“雙惠胡同,王在其中”幾個大字。這兩塊匾額分別懸于大王胡同和小王胡同門樓上方。如今,在大王胡同、小王胡同居住的王氏居民已不多了,很多都是近年搬入的外來人口,做一些小買賣糊口。那兩塊具有傳奇色彩的匾額也不知是何時被摘去毀掉的。

我相信,這里的每一個院落都長著樹,養著灰白的鴿子和躥上跳下的肥貓,春來鳥語花香,秋至葉兒枯黃。扎馬尾辮兒的妮子被狗嚇得直哭,紅鼻子的小四逃學不好好念書。時光悠悠過,不為明天而愁苦,實際上在簡單快樂的生活背后,許多變化已經在暗地里悄然發生。劉向陽先生小的時候,也一定像他們那樣在這里奔跑過、嬉鬧過,而作為過客的我們,這里只是讀到的一頁沒有前文的書,似曾相識,卻無法和過去產生聯系。

沒有高堂大屋,也非名人故居,有的只是普通人瑣碎嘈雜的生活,房子的形制大致相似,先瓦房、后平房,再就是在平房基礎上接出來二層,或者搭成簡易的趴趴房,只為增加一些房屋的面積。在胡同里走,不敢大聲咳嗽,怕不小心把房屋給震塌了。院子里昏昏暗暗的,采光普遍不好,那么高的趴趴房把陽光都給遮住了。遇到兩位閑談的老人,我問汪公祠胡同是否真的有一個祠堂,他們也不清楚,只是覺著很久以前應該是有的,但到他們這一輩的時候已經是沒有了。

即便空間有限,還是有人種了槐樹和桐樹。春光明媚,和風煦煦,白色的洋槐花和紫色的桐花高高開在屋頂上,繁盛茂密,把胡同扮得生機盎然、一片明亮。推著自行車走在春風鼓蕩的巷子里,幸福感一剎那間突然降臨,讓人猝不及防。從許昌市水利勘測設計院舊址向南走,能通到東大街上。眼下這一帶還算平靜,時光緩慢流逝,推土機、起重機的轟鳴聲在一排排民房的阻隔下,似乎離得很遠,卻又不絕于耳。

不知道這里的人,是愿意永久地居住在這里,還是愿意跟著城市發展的步伐搬進寬敞明亮的二居室、三居室里。站在夢想與現實的十字路口,很多事情不設身處地,是無法給出答案的。無論如何,房屋都是安全感的象征,房屋在,家就在,溫暖質樸的生活就在。一座城市需要日新月異,需要歷史符號,也需要平易近人的市井喧囂。畢竟這些融合在一起,才構成散發著煙火氣、有質感的城市生活。 

責任編輯: 龔政明

附件:

許昌日報社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

地址:許昌市龍興路報業大廈 郵編:461000 豫ICP備:0501057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豫B2-20180241 業務電話:0374-4399669 值班電話:0374-4399669 郵箱:cn.21xc@foxmail.com

啦啦啦www在线观看完整版